7月,我国全社会用电量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,这一数据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。为此,中能传媒记者日前专访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,深入解读这一数据背后透出的经济信号、能源系统韧性以及未来将面临的挑战。
“月度用电量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,具有里程碑意义,是一个标志性事件,有其必然性。”林伯强指出,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,近二十年来,我国用电负荷与用电量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。未来,随着电能替代的进一步深入,我国用电量必然还将创新高。
林伯强分析,今年7月用电量大增,主要受两大短期因素影响:一是持续的高温天气,显著推高了空调制冷负荷;二是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带来用电需求增长。
“月度用电量过万亿千瓦时,从规模上体现了我国大存量、大增量的电力增长特征。”林伯强分析,从更深层次看,这一数据强有力地印证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和韧性。
林伯强特别分析了产业结构的变化:第二产业作为用电主力,7月用电量达5936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4.7%。其中,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领先,彰显了制造业升级的活力;第三产业用电量达2081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10.7%。其中,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增长尤为亮眼。这种用电结构的变化,反映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。一般而言,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着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下降、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的演进过程。在我国,尽管第三产业单位产出的用电量相对较低,但其用电量增速较快仍具有积极意义。这背后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体现,凸显出我国在产业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中所取得的实质性进展。
值得关注的是,在极端天气与用电负荷屡创新高的双重考验下,我国能源系统成功坚守住了不拉闸限电的底线,并实现了用电量的稳步增长。林伯强表示,这充分表明我国的能源系统,尤其是电力系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。无论从系统规模、技术能力、供电可靠性还是电价可承受性等角度衡量,我国电力系统的综合实力都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。这一历史性成就与我国深入贯彻落实“四个革命、一个合作”能源安全新战略密不可分。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引领下,我国已经建成全球门类最全、规模最大的能源体系,在保持电价总体稳定的同时,实现了供电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。
同时,他认为,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成效在此次保供中得到了充分显现。市场化机制促进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,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,为保障万亿千瓦时级别的用电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。
“关键是要着力破解新能源发电不稳定这一核心难题。”面对未来用电需求持续增长的必然趋势,林伯强指出未来电力系统面临的核心挑战——如何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情况下,保障电网的规划、调度与实时平衡能力。我国传统能源基础设施主要基于稳定可控的电源结构设计,而风能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、波动性特征,其大规模并网对系统调节能力提出更高要求。同时,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快速增长、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对电力供应的可靠性与质量要求不断提升,均对电网稳定构成新的挑战。
林伯强建议,“十五五”规划前瞻布局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,以支撑风电、光伏发电等不稳定的新能源持续大规模发展。重点解决新能源电力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,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,保障电网稳定可靠运行。统筹考虑多元负荷增长,提前评估和应对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等对电网带来的潜在冲击。此外,林伯强提到,还应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,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需求侧调节中的作用,激励用户积极参与需求响应。同时,引导用户形成节能高效的用电行为,提升能效管理水平,共同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。
上一篇:无
下一篇:“无形之手”托起中国能源转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