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 必威比赛 !
官方微信|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
cpem标语
   
顶部动图
智创奖
  • 金智信息
  • 国电南自
  • 深圳普宙
  • 联想
  • 国网信通
  • 中国交建

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背景下的天然气产业发展

2025-09-11分类:必威首页登陆平台官网入口 / 必威首页登陆平台官网入口 来源:中国石油新闻中心
【必威比赛 】

2025年8月,《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》发布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为我国各行业能源利用提供了明确的转型导向。天然气具有清洁低碳与灵活调节属性,《意见》在创造工业燃料替代、气电调峰需求扩张等机遇的同时,也推动天然气产业自身向低碳化、金融化、国际化方向深度转型。

《意见》明确“到2027年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将扩展至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,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,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。”多家机构预测2030年全国碳市场价格将达到150至200元/吨,2060年超过1000元/吨。目前,我国工业终端能耗约26亿吨标煤/年,其中煤炭占比超40%,天然气作为燃料或原料,在钢铁、石化、建材等行业替代煤炭可降低碳排放近50%。若碳价达到200元/吨、50%有偿发配的话,则相当于燃煤成本增加225元/吨,天然气的低碳优势在经济上将得以显现,进而促进市场需求增加。

市场扩容与产品创新

创造多元化参与空间

《意见》关于“丰富交易产品,拓展交易主体,加快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,加快重点领域方法学开发,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”的部署,为天然气产业链企业提供了直接参与碳市场的多元路径。

一是参与碳资产管理和金融服务。一方面,通过碳质押、碳回购、碳储备等方式将碳资产金融化,拓宽企业融资渠道,从而加大对甲烷控排、节能降碳、新能源等技术与装备研发力度,促进减排目标实现。另一方面,拥有金融牌照的企业集团,可以创新碳金融产品为内外部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服务,拓宽业务范畴。

二是参与产业链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利用。《意见》为天然气产业链企业在油气田开发、管道运输、城市配送、LNG液化等环节申请CCER方法学,开发更多的CCER项目提供更多机会、更大动能。2025年8月份生态环境部就4个CCER方法学向社会征求意见,其中3个涉及甲烷回收利用,通过实施CCER项目,2030年有望减排485万吨甲烷、相当于1.35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。按目前碳价80元/吨计算,可获得108.64亿元额外收益。

三是激活天然气关联项目开发潜力。沼气、生物甲烷气、绿氢等,将与传统天然气一起组成内涵更为丰富的气体能源体系。《意见》将激活上述与天然气产业高度关联的项目潜力。如生物质天然气工程,利用畜禽粪便、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生产沼气,经提纯接入天然气管网系统,不仅可通过CCER获得收益,还可延长天然气产业的生命周期。此外,可以投身LNG冷能利用、压差发电、碳中和LNG等其他潜在CCER项目中,进一步拓展天然气的低碳价值链。

产业链企业面临

成本、政策和技术挑战

扩大控排范围、逐步提高有偿分配比例,在为天然气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窗口期的同时,也将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。

一是企业自身减排压力增加。全国碳市场尚未将供气企业纳入重点管控范围,但深圳市已首开先河,自2024年起年排放量超过3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LNG接收站、管输和城镇燃气企业被纳入重点控排对象。《意见》将压实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,深圳的做法将为其他地市起到示范效应,特别是在甲烷控排方面,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升级监测设备、修复泄漏点,从而增加运营成本。

二是碳市场机制与能源政策协同的不确定性。现行政策对气电与煤电分别给定排放基准值,且配额均为免费发放,气电的减排价值没有得到体现。在工业领域采用同样的配额分配思路,也不利于天然气作为清洁低碳燃料的使用。

三是面临技术创新与基础设施短板。其一是甲烷控排技术。目前天然气产运销各环节普遍存在甲烷泄漏监测精度不高、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,对具体泄漏量缺乏有效计量,全天候、精细监测需要大量的设备和资金投入。其二是低碳天然气技术。天然气制氢与CCS耦合技术仍为空白,天然气掺氢燃烧仍处于示范阶段。其三是基础设施的适应性。现有天然气管道兼容氢气、生物天然气等低碳和零碳气体,需进行管网材质改造与压力调节系统升级。

把握机遇应对挑战

的方向和路径

产业链企业应以《意见》为指引,主动变革把握历史机遇,通过“运营优化+业务创新+国际融合”三位一体,加快从传统化石能源供应商向低碳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发展。

一是适应碳市场规则,优化运营。提升企业碳排放管理能力,建立全流程碳排放核算体系,利用低成本配额或CCER降低履约成本。建立健全高精度、全天候、智能型甲烷泄漏监测系统并针对性进行修复。积极申请开发甲烷火炬熄灭、管道泄漏修复、压差发电、冷能利用等CCER项目,在产业链减排的同时获得额外收益。

二是拓展多元化业务,融入低碳产业链。开发“风光气储”一体化项目,高比例消纳绿电。推广“天然气+”多能融合分布式供能系统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。参与碳金融创新,通过碳质押、碳回购等方式盘活碳资产。

三是向近零体系转型,融入全球市场。探索“天然气制氢+CCS技术”生产蓝氢,逐步提高天然气掺氢输送和利用比例,降低传统天然气燃烧的排放。拓展生物质制气项目,将其纳入天然气体系中传输使用。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,推动我国甲烷控排、生物天然气、碳中和LNG、绿氢等项目的国际认可,服务我国产品和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。(规划总院首席专家 周淑慧)

分享到:
相关文章
合作伙伴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
  • 7
  • 8
  • 10
  • 11
  • 12
  • 13

logo.png

必威比赛  © 2016 版权所有    ICP备案号:沪ICP备16049902号-7

Baidu
map